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e书小说 -> 历史军事 -> 问鼎十国

第676章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韩熙载长得是一脸福相,四方大脸,丹凤眼、卧蚕眉,招风大耳,配上一脸整齐有序的大胡子,属于那种相貌独特,见一面就忘不了的那种样子。

    韩熙载早就听闻中原天子年轻,有太宗皇帝的气度,之前远远望了几眼,还不觉得,这近距离一见,还真如此。

    “臣见过陛下!”

    韩熙载作揖问好。

    “免礼!”

    罗幼度并未让他入座,而是带着几分好奇地问道:“听说你曾劝说李景北上驱逐耶律德光入主中原?据朕所见,江南兵卒羸弱,如何是契丹对手?”

    韩熙载傲气道:“契丹攻入汴京时,自是无法抵抗,但他纵容兵士四散打草谷,惹得中原上下天怒人怨。我江南甚至不用出一兵一卒,只需振臂一呼,四方义军自然齐聚旗下,驱逐契丹易如反掌。”

    罗幼度颔首认可,将手中的情报递给身旁的内侍,让他传给韩熙载。

    “这是西北定难军传来的消息,韩夫子先看看……”

    韩熙载接过情报,认真观看,过目一遍以后,又重头细看。

    罗幼度也不催促,静静的等候着。

    一快一慢,看了两遍,韩熙载将情报递还给了内侍。

    罗幼度问道:“韩夫子有什么想法?”

    韩熙载道:“陛下穷定难的计策已经取得奇效,要不了多久,余下的定难四州,将回归朝廷所有。”

    罗幼度问道:“韩夫子是想朝廷直接出兵?”

    “非也!”韩熙载道:“此刻出兵,反而会给李光睿全盘整顿的机会。臣以为拓跋什翼的反叛,绝非他一人行为,而是与多处密谋商议的结果。只是拓跋什翼位于夏州,唯有他有机会成功而已。”

    罗幼度也认可韩熙载的判断。

    拓跋家并非银夏本地人,而是迁徙来的。

    李思恭掌权之后,为了巩固自身势力,给了自己人极大的便利,令得同宗的拓跋家飞速成长,成为定难第一豪强。

    拓跋家投桃报李,成为李氏最强后盾。

    双方是互利关系。

    直到定难受到了中原的抵制,定难经济崩溃,地方豪强受到了致命打击。

    可以肯定的是拓跋家受到的伤害是最小的。

    偏袒自己人是天性。

    那些受重创的地方豪强没有反叛,反而是拓跋家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只有两个可能,拓跋家的拓跋什翼不是傻,就是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拥戴,只要他成功推翻李氏,便能接替李氏的地位。

    面对同样撑不下去的拓跋家,拓跋什翼在多人的支持下,为了利益,铤而走险。

    韩熙载道:“朝廷若出兵,李光睿则会大度的包容所有反叛之人,全力抵抗朝廷。反之,视若无睹,就给李光睿收拾反叛者的机会。他们将会陷入自我恐慌,相互猜忌。等他们分出胜负,朝廷再行出兵,取定难四州易如反掌,亦免去未来威胁。”

    罗幼度带着些许意味的看着韩熙载。

    在一旁低头不说话的赵普也微微抬头,看了韩熙载一眼。

    两人隐隐觉得韩熙载似乎猜透了他们困定难军的最终目的。

    定难军的核心地银夏二州位于大漠附近,多为党项人,土地贫瘠,环境恶劣,平心而论,经济价值不高,没有多少发展的前景意义。

    朝廷不可能如陇右、凉州那样,迁徙汉人去提升当地汉人实力。

    故而为了避免党项人在银夏做大,罗幼度有意摧毁李家的民望,消除地方豪族的势力,在他们元气大伤,完全翻不起任何风浪以后,再以救世主的方式,将定难四州收入麾下,让无头的党项人为了吃上一口饭,真正融入中原。

    罗幼度目光灼灼的看着面前的韩熙载道:“韩夫子,朕听说你在江南章疏连连不断,对于朝中大事,或驳正失礼之处,或指摘批评弊端,惹得江南满朝权要忌恨、不满,以至于仕途坎坷。朕授予谏议大夫的职位,你可敢领受?”

    韩熙载昂声道:“臣敢!”

    第九十章 冗官与发展

    韩熙载这一声“臣敢”掷地有声。

    罗幼度是满心欢喜,现在他身边就缺韩熙载这样的大臣。

    一个有胆子直言犯上,挑战权威的强势且德行高尚正直的臣子。

    虽然窦仪的德行无庸置疑,可他不够刚,过于中庸。

    寇湘是一个合适的选择,但罗幼度要保他,不让他接触这方面的东西。

    身为开封府的第一把手,寇湘已经得罪不少人了。

    若不是罗幼度护着他,就老寇这臭脾气早就流放边陲。再让他干谏官的活,还不得闹得天怒人怨?

    罗幼度并不想寇湘因为跟着自己未来死无葬身之地,一个开封府拉仇恨已经足够了。

    韩熙载在南唐是名副其实的魏征二代,怼天怼地对空气。

    南唐权臣宋齐丘、冯延巳等人,给他怼的是怒不可遏。

    也亏韩熙载名望太高,宋齐丘、冯延巳不敢下死手,不然活不到现在。

    韩熙载若能重拾昔年八成功力,中原朝堂的气氛就会变个样。

    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,随着疆域的增加,中原朝廷吸收了江南、西蜀的大臣,接下来还要吸收吴越、清源军的文武将官。

    原本人才紧凑的中原,一下子饱和了,甚至出现冗员的情况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